最新发现
墓前室壁画——牵马迎宾图(局部) 本版图片由国家文物局提供
“泉沟墓地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希里沟镇河东村泉沟周边的山谷地带,属青海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新发现。一号墓葬建于一座独立山丘的斜坡之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青海乌兰泉沟一号墓考古领队仝涛介绍,2018年度主要工作是找出该墓葬的范围和基本轮廓。墓圹范围内发现较多盗洞和盗坑,地表遗迹已遭破坏。2019年度的发掘自5月中旬开始启动,10月份结束。
泉沟一号墓形制为带墓道的长方形砖木混合结构多室墓。墓道东向,长约11米。墓圹平面大致为方形,长10米,宽8米,深10米。墓坑填土中埋葬有一殉葬武士,唐代文献中称之为“共命人”。仰身直肢葬式,腰佩箭囊,肩侧有木弓遗迹,足部有殉葬羊骨,身下及周边铺设大石块为葬具。墓顶由1-2层方形柏木搭建而成。其上堆有1米厚的大石块和0.5米厚的碎石;墓门外竖3根柏木桩封堵,门框内又横插5根方形柏木桩封堵,防盗措施相当严密。
墓室由前室、后室和两个侧室组成。前室为砖室,后室及两侧室为柏木砌成,前室和后室均绘壁画,内容有武士牵马迎宾、宴饮舞乐、狩猎放牧、宫室帐居、山水花卉等内容。墓顶绘有各类珍禽异兽、祥龙飞鹤、日月星辰等图像。前后室内中央各立一根八棱彩绘莲花纹立柱。后室内发现大量彩绘漆棺构件,应该为双棺,棺表面髤黑漆,再施彩绘,内容有骑马行进人物、兽面、飞鸟、花卉、云团及几何图案等。人骨堆积散乱,可见至少2具骨骸,推测应为夫妻合葬墓。随葬品有丝织物残片、金银带饰、铜筷、铜饰件、铁器残块、漆木盘、陶罐残片、玻璃珠、粮食种子和动物骨骼等。
仝涛介绍,鉴于该墓葬的重要价值,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派遣文保中心研究员李存信团队支持该项工作,今年7月中旬启动了壁画墓的保护和揭取工作,以及脆弱质文物的现场清理和保护工作,同时邀请研究员王树芝对大部分树木年轮进行钻心取样。8月中旬启动墓室构件的拆解和搬迁工作,对各种材质和形制的构件进行编号、拆分、包装和吊装运输。
在拆取墓室四壁过程中,在后室西侧木椁外墓底坑壁上,发现一处封藏的暗格,内置一长方形木箱,箱内端放一件珍珠冕旒龙凤狮纹鎏金王冠和一件镶嵌绿松石四曲鋬指金杯,木箱下铺有粮食种子。鎏金王冠前后各饰一对翼龙,两侧各饰一立凤,后侧护颈饰双狮,周身镶嵌绿松石、蓝宝石、玻璃珠等,冠前檐缀以珍珠冕旒。供奉和珍藏的意味突出,可见是墓主人最为珍视的、兼具神圣性的重要物品。鋬指金杯有四曲杯体和方形圈足,装饰富丽,技艺精湛,融合唐朝、中亚和吐蕃之风于一体,以往出土的同类器物中无出其右者。
仝涛认为,泉沟一号墓在几个方面的“首次”是非常值得关注的:
一是该墓葬是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唐吐蕃时期壁画墓。壁画墓在汉文化区非常流行,但在青藏高原极为罕见,尤其是吐蕃统治时期,并不流行这类墓葬装饰形式,显示了该墓葬的与众不同之处。绘画技法具有浓郁的唐风影响,图像内容又兼具青藏高原游牧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
其次,彩绘漆棺也是迄今为止青藏高原首次发现的独特葬具装饰形式。青海地区多见彩绘木棺,而中原内地多见无彩绘的漆棺,这具彩绘漆棺是两个地区不同文化融合的产物。由于制漆技术和原材料所限,青藏高原制作大件漆器具是极其不易的,这也暗示了该墓葬具有非同一般的级别。
尤其重要的是,墓葬内设置密封的暗格,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考古史上,都无先例。鎏金王冠显示墓主人很可能与吐蕃时期当地的王室有密切关系,曾经拥有极高的统治地位,其背后也一定隐藏着一段辉煌灿烂的过往,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想象空间。由此也可以推知唐吐蕃时期在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区可能设置有高级别的行政和军事建制。迄今为止中国境内历代王冠极少出土,均被盗扰严重,或保存极差难以复原。墓葬内暗格的独特设置,可见造墓者用心之良苦。
根据出土物特征和壁画内容风格,可以推测该墓葬为唐吐蕃时期,碳14测年显示为公元8世纪。这个时期吐蕃已经占领了青海地区,并以此为大本营,与唐朝在临近的河西走廊和新疆地区展开激烈角逐。柴达木盆地北缘地处青海丝绸之路战略要冲,扼吐蕃通唐朝和中亚之门户。吐谷浑统治时期和吐蕃统治时期丰厚的财富积累和高度发展的文明,以及唐朝和中亚地区源源不断的文化输入,对于青海地区多民族文化的形成产生重要的影响。该墓葬的发现,对于探讨古代汉藏文化融合进程和青海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盛况具有重大的学术
责任编辑:刘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