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综艺大观 >

综艺大观

书法家徐玉良的艺术人生

时间:2015-11-19 15:12 作者:网络 来源:未知 点击率:114

   
   徐老师简介:

 

  徐玉良,1947年生于河北省,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政协副巡视员,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市政协书画家联谊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书协理事,中国硬笔书协理事。自学习书法以来,以碑帖为师,兼容众长。主攻行草,兼顾魏碑汉隶,行草以三王(王羲之、王献之、王珣)为基础,融入魏碑。艺术上追求古朴典雅,苍劲浑厚,刚健奔放。注重笔法、墨法、构图、节奏、韵律、情感、意境的表现,精心处理疏密、聚散、收放、轻重、欹正、浓淡、虚实等艺术要素的关系。逐步形成线条凝重流畅,结体飘逸开张,气势恢宏奔放,意境萧散出尘,书风浑厚沉雄,洒脱自然,激情恣肆的艺术特点。作品曾多次在全国入选获奖,并多次赴日进行文化、书法交流。

  2008年入选中国创新书画家。

  2009年入选中国文化部艺术人才中心评选的中国书法十大名家。

  2000年作品入选《20世纪中国硬笔书坛精英荟萃》。

  2001年作品入选台湾《亚太地区名家书画集》。

  2001年作品入选《中华翰墨名家作品博览》。

  2001年在首届中国美术网络大赛中荣获《首届中国美术网络百杰》称号。

  2002年作品入选全国政协系统《东华杯中国西部风情书画展》,获优秀奖。

  2002年在《第五届当代书画家作品邀请展》中,荣获“当代百家中青年书画家”称号。

 
 

  
    访谈实录:

   在这北京最美的金秋十月,著名书法家徐玉良老师为“圆梦中华——首届世界华侨华人姓氏宗亲祖德祖训书画大(展)赛” 建言献策、增光添彩,我们的访谈就由此展开。

  Q:徐老师您好

  徐老师:你好

   Q:很荣幸今天能采访到您,并代表广大喜爱您的书法爱好者近距离了解您和您的艺术人生。请问您是怎样走上书法道路的呢?

   徐老师:书法艺术是我在工作中逐步喜欢上的。因为在机关工作,需要起草大量的文件报告,这样一来,字的好坏对于别人来说就是很大的观感问题了。自己就有主观上要把字写好的愿望,这是最初的动力吧。所以平时就会注意谁的字好,有一定鉴赏力。后来发展到临习一些名人的字帖,渐渐的兴趣越来越大,练的时间多了,也受到别人的一些表扬和鼓励。在政协工作中也结识了很多书法家,像启功、欧阳中石、刘炳森等一些大书法家,耳濡目染他们的书法,也接受过这些名家的一些指点,受益匪浅。

   Q:请您讲一讲您的书法研究历程,以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更好的借鉴和学习。

   徐老师:任何人的艺术风格都有着自己的发展经历,我是初临颜真卿的楷书,觉得厚重却缺乏一些灵动性;后又临王羲之的作品,是洒脱、奔放、灵动、秀美之范型;再后来又觉得有些漂浮,缺少苍劲之感,于是又学习了文征明的字,比较规矩、庄重,又区别于王羲之,使我自己的字在庄重的基础上,又多了一丝秀美;再又研究米芾的“欹侧”,就是摆动起来,有一种动势感;然后就是黄庭坚的字,长枪大戟、动感强,大气回肠;还有清代王铎字中墨色的浓淡、枯润,把墨色变化发挥到淋漓尽致。总而言之,不断的学习传统和发现问题,不断的完善自己的书法,吸收更多的艺术元素,达到自己的审美要求,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写出自己想要达到的艺术特点。

   我的学术历程就像康有为曾说过的“临百碑而自成一体”,意思是说临完第一百碑的时候已经吸收了很多人的优点,自然谁的也都不像了,就形成了你自己的艺术风格了。假如按照一个人的风格去学习,比如学习王羲之,写出的字只是一味像王羲之的,就会有人觉得你还在临帖阶段,还没有走出古人的影子,入帖却未出帖。所以要坚持多学习,多发现别人的优点,把一些新的艺术元素融合在自己的书法里,通过自己的审美观表达出来。

   我在前几年用微博写过书法的普及知识,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从书法的定义、学习书法的意义、方法和书法的艺术内涵,以及从笔法、章法、结构、意境,书法的审美和书法的发展史等等一系列问题用短小的微博形式发布。最近有些朋友建议我出书,我考虑需要补充修订后再做出版。很多朋友在微博上看过我写的关于书法的论述,微博的好处是字数少,用零星时间就可以阅读了。古代的大书法家经常用语录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体会、心得和感受,现在我也把这些书法论述同时在微信公众平台“徐玉良的艺术思考”中定期发表,与大家分享。

   Q:听了您的书法艺术发展历程,您能总结一下您现在作品的主要风格吗?

   徐老师:我现在追求的艺术风格,首先要好看、唯美。当然好看也有多种多样的,有人认为张飞好看,有人认为林黛玉好看,每个人的审美是不一样的,我所说的唯美是追求最大公约数,让更多的人认为好的,而不是小众认为的美,包括普通人眼里要求的审美元素。要在庄重中透出灵动、秀美,通俗的说以颜真卿为基础,以王羲之为面目,是这样的艺术构思。我的楷书、行书、草书,都蕴含颜真卿的短而粗、长而细、左细右粗、左收右放的这些艺术特点。但是又不能只注重庄重,要有飘逸、洒脱,需要把王羲之笔画的连贯性、笔画的飞动都表现出来,形成了现在的这种给人以美感的艺术风格,产生了既庄重又灵动、不死板、让更多的人能接受的艺术效果。

   而且不同事件、地点,我的字风格也有所不同。像我给中山公园的中山堂题写的“政通人和”,既要和庄重神圣的皇家大殿相吻合,又要有厚重、端庄、大气之感。当时也是经过领导的认真筛选,最后确定由我为中山堂题写。  


  


 

  

   Q:书法是陶冶人情操的艺术,对一个人的影响因人而异,您觉得书法对您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徐老师:学习书法对人生还是有很大意义的。在古代,书法其实不是作为艺术形式出现的,基本上是人的生存基本技能,就像现在开车、会计算机一样。在这个实用的过程中,人们对书法审美的追求才逐步演化成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并重的一门艺术。

   学习书法的重要意义,第一,它会使人养成学习继承传统的习惯。做任何事情,我们都需要有历史感,看看前人的做法,学习书法就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若看自己写的字有不入流之感,可以看看古人的作品,便方能茅塞顿开。

   第二,养成辩证思维的方式。因为在书法中充满了辩证法,我曾经在微博里写过,书法作品从笔法、结构、章法、意境都充满矛盾。比如笔法,是剑锋下笔还是藏锋下笔?这就是矛盾。笔画是直的好还是曲的好,直挺挺的也不好,怎么在直中让它有变化?还有收笔,是藏锋好还是露锋好?或是甩出去好还是站住了好?一笔一划都充满了对立统一;结构是正一点好还是歪一点好?笔画是连着好还是断开好?布局结构是疏一点好还是密一点好?——古人讲疏可走马,密不透风;还有墨色的变化,浓淡、枯润……总而言之,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让你学习怎样兼顾两方面。抓住主要兼顾次要,通过书法学习辩证法,发现大千世界当中其实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有着很大的人生意义。

   第三,对提高人的修养品位有很大的作用。练书法的过程中会发现,行家一看便知,品位高低。有的人写的雅,有的人写的俗,有的人作品里充满了书卷气,看着有学问,有的人一看没什么底蕴,需要学习。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的书法技能学习其实用不了很多时间,但是品位,有些人一辈子都达不到,这跟人的修养有关系。现在社会上有很多人急功近利,极度拜金,表现在字上就会心浮气躁。但一看这字干净,卷面整洁漂亮,就是身心倾注在艺术上。书法作品是可以把自己的修养、品位表达出来的。中国人历来在重视书品的同时重视人品,历史上很多人字写的也不错,但是在大节上有瑕疵,便大大影响了他的艺术评价。比如赵孟頫、王铎,在历史上做过二臣,在中国人的审美习惯上就大打折扣,所以我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十分注意个人修为。书法家是需要用一生去不断提高其艺术品位和人生修养的,用自己高尚的人品去感染读者、影响读者,好的作品能让人驻足欣赏,念念不忘,因为它里面的艺术魅力打动了你。

   Q:听说您还喜欢中国的戏曲文化,在今年为纪念梅兰芳先生以及展示梅兰芳先生艺术伟大成就的《梅派艺术薪传展》中,您应邀为此次展览题词,能借此机会为我们揭秘您与戏曲的渊源吗?

   徐老师:过去我在政协工作的时候,与大量的戏曲演员有接触,退休后有了更多的时间写一些戏曲的评论,呼吁更多的人关心民族传统戏曲。戏曲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和唐诗宋词、明清小说,民国盛行的京剧都是主流文化的一部分。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压力大,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特别是传统戏曲关注的少了,进剧场的也少了。也是因为现在娱乐的多元化,在家里也能看电视,不一定非得进剧院看戏,戏曲事业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压力。排戏的社会成本大,另外人才外流严重,市场日益萎缩,原来的京剧观众逐步老化,新的观众群体还没有产生,这样票房也就比较惨淡,就意味着不能演了,越演越赔钱,所以我写这些就是引导群众观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再有就是培养正确的文化消费观。很多人可以看白戏——就是送票可以,花钱买票难。他们买演唱会的票可以,买京剧的票就很不习惯。我们现在组织红票团,就是把着眼点放在青年观众和知识分子观众上,发展新的票友、戏迷。因为老的戏迷肯定是喜欢一辈子了,让青年观众和知识分子走进剧场看,让他们了解中国戏曲的高雅性。我们组织红票团先是免费请大家看,让他们了解,很多人看完之后感慨说真是不错,真是艺术,被京剧高难度的表演折服,就愿意买票。再加上政府也有低票价的政策,引导大家走上正确的文化消费,对演员和戏曲市场公正。我们需要更多的人关注传统戏曲文化发展,观众可以在中国京剧艺术网中看到很多演出的信息,演员的介绍、精彩唱段和评论,还有自发的微信群可以查看。

   我们还开办了梨园大讲堂,也是免费普及戏曲知识,吸引更多的人关注戏曲。很多人不看戏是因为不懂,普及一些戏曲知识让他知道怎么看戏、怎么欣赏表演中的优缺点,这样才能有兴趣。初看戏的人观看的是戏曲故事,再看是关注表演——演员的唱腔,走眼身法步等,更高层次的观众关注的是演员如何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塑造人物。这就是为什么梅兰芳有自己痴迷的观众,这些观众是倾慕这个演员的人格,在他身上看到了艺术的闪光点。

 

 
 

     


  

 

   Q: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灿烂瑰宝,有人说如今国人对书法艺术的关注度却日趋下降,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

   徐老师:一方面,随着社会不断的现代化,人们的书写工具日益趋向计算机,手写的机会越来越少,使书法的实用性大大削弱,所以人们练字的愿望就弱了。工作紧张,练字的机会也少了;而另一方面,书法的审美功能就突出了,有一部分人开始专门练习书法。实际上现在是历史上练字人数最多的时期,国家有书法的专业管理系统,中国书法家协会、各省市书协、各区县书协把大量的书法爱好者组织起来,举办各种讲座、展览、评比,大大推动了中国书法的繁荣;第三方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很多人没有坚守书法原有的审美功能,变成了一种商业工具,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美观。很多人不看字的好坏,更专注于人的地位、包装、宣传,影响了书法的正常艺术审美。历史对每个人是公证的,最后是由人民来评判的,一些不好的作品最后就被历史筛除掉了,我们还需要回归到书法本身的功能。

 

 
 

   Q:您会对学生和后辈有一些特殊的要求吗?

   徐老师:第一,注重人品。第二,注重继承。第三,融汇百家后融入自己的艺术个性。第四,注重艺术的抒情性。如果没有情,死死板板的毕竟还只是个字,称不上是艺术作品。像颜真卿《祭侄稿》中的悲愤之情,或是王羲之《兰亭序》中微醉微醺下,神采飞扬、得意之情怀,融入情感,打动读者。我的作品中有激情充沛、奔放的感情,像小说和诗歌一样,有感情和知识创作出来的叫做作品。现有些人求字,没有特定的环境和感觉,没有情绪晕染,书画家往往不爱去写,也会写不好,其实这就是不规范。好的作品不完全是艺术和技巧,而是有感情的流露才能打动人心。

 

 
 

   Q:全球艺术所谓的“商业唱主流”,这也是没办法去回避的一个问题,作为书法家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您认为商业跟艺术之间该如何权衡?

   徐老师:保障艺术发展必须具备物质基础,商业运用好了也能推动艺术的发展。但如果艺术完全为了商业利益,那就走偏了。如何用商业力量推动艺术的健康发展,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课题。不让艺术商业化,拒绝书法艺术成为金钱的奴隶,让艺术能回归到本身发展的正常轨道,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

   Q:您怎么看待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

   徐老师:现在书法已经达到空前的发展和繁荣了。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书协成立以后,经过大幅度的推动,练书法的人比历史任何时期的都多。我们现在可以看到书法的日益普及和深入人心,无论在大街、公园、或是会议场馆,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题匾,在寻常百姓家中也都能看到一些字画,人们对书画收藏的热情也是日益高涨,这种局面还是前所未有的。书法还是会继续发展的,虽然计算机的使用降低了书法的实用功能,但是反而加强了其审美功能,一部人练字也专门追求它的审美功能。书法是中国文化紧密的一部分,不只是一种技能,而是与中国人的审美,文化修养的追求有关,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Q:您有什么样的祝福要送给此次大赛呢

   徐老师:这次大赛以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为载体,沟通并组织全世界华侨华人共同参与,对促进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大融合以及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希望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次活动,使活动产生更大的影响,更好的弘扬我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