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谈古论今 >

谈古论今

解读郑州三部曲 谈古论今话未来

时间:2015-12-06 11:06 作者:网络 来源:中原网 点击率:127

原标题:解读郑州三部曲 谈古论今话未来

历史的郑州

历史的郑州

在很多现代人的印象中,郑州是一座“火车拉来的城市”,历史文明并不厚重。然而,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郑州地下考古的重大发现接二连三,令人震撼。研究显示,中国最古老的村落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城池在郑州,中国最古老的王都在郑州,中国最引人骄傲的文明标志丝绸、瓷器的最早遗存在郑州……这些考古重大发现,重新书写了中国文明史,也展示了一个现代人完全不了解的郑州。

泱泱“中国”从这里源起。“中国”为什么叫中国?在人类发展进程中,中原地区的人们率先形成了“天圆、地方、身在中心”的宇宙观,进而将自己所在的地方确定为天地之中、中州、中原。随着夏王朝在郑州地区建都,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区位得到各方确认。早在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中,人们就把“到嵩山地区来”,称为“宅兹中国”,郑州地区以“中”为特征的文明在中华民族中根深蒂固。1911年辛亥革命后,以源起郑州的“中”为基础,改“大清国”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中国”正式以国家的名称响亮世界。

中华文明在这里奠基。中华文明一万五千年前开始孕育,五千年前开始形成。在这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类在郑州留下斑斑印记。这里有10万年前远古人类生活的织机洞遗址,有3万年到5万年前的老奶奶庙遗址,有1万年前旧石器向新石器过渡时期的李家沟遗址,有9000年前的裴李岗遗址, 有7000年前的大河村遗址, 有4100年前夏部落由邦国走向王国的王城岗遗址……一处处遗址充分说明,由旧石器到新石器,由游牧穴居到聚落城池,由农业形成到行业分工,由城邦国家到一统王朝,郑州是完整经历并参与创造这一进程的地区。特别是在由氏族社会向国家文明转变的关键时刻,郑州擎起“邦国共主”的大旗,奠定 “一统天下”的基石,形成了独特的文明。人们将郑州形成的从来没有中断并后来“一统天下”的文明,以郑州所在的“天地之中”地域冠名,称为“中华文明”。

一统王朝从这里起步。公元前二十一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国家——夏王朝在郑州登封王城岗诞生,拉开了中国国家文明时代的帷幕。3600年前,商朝迁都郑州管城区,两周战国,管、虢、郐、郑、韩等先后建都郑州,书写了中国国家和都城发展历史的开篇之章。

中国城市从这里筑起。中国目前发现的时代最早的“板筑夯城”——西山古城5300年前即在郑州诞生,标志着中国城池建设的起步。自那时起到秦汉,郑州先后出现40余座古城,是这一时期全国古城数量最多的地区,演绎了中国早期城市发展变化的完整历程。特别是商王朝在今日郑州城区建立都城后,郑州人代代承袭沿用,历经3600余载,城址不移、人脉不息,成为世界城市发展历史上的孤例,是当今世界城市群中年龄最长的城市。

文化肇造在这里演绎。郑州这片沃土,孕育了中华朴素原始的哲学思维,肇始了儒、释、道之微言大义,诵唱了脍炙人口的《诗经·郑风》,铸造了千古不朽的唐诗之魂。伏羲在这里的黄河与伊洛河汇流处演绎了八卦,儒学在这里的嵩阳书院孕育程朱理学,道家的先祖之一列子在这里书就了道家经典,佛教传入中国最早在嵩山生根。

创新先河自这里引领。这里的青台遗址发现了5500年前的丝绸,证实丝绸织造源于中国、源于郑州;郑州商代遗址发现了3600年前的瓷器,证实了瓷器创造发明于中国;这里发现了中国最早的青铜铸造制品;这里2000年前铸铁使用的球墨技术比西方早了1800年。早在5000年前,黄帝便在这里编制了历法;800年前郭守敬以登封观星台为中心制订《大衍历》。这些创造引领了中国科技发明之先河,成为后人文明征途上进步的阶梯。

为什么中华文明在这里发源?为什么郑州有如此灿烂辉煌的历史?研究分析认为有四个方面的因素:一是自然禀赋,适宜农耕。黄河冲积平原,土壤肥沃,四季分明,历来是农产品生产供应的核心区。二是区位居中,地理优越。位居“九州”之中,辐射九州,故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三是交通便利,四方贯通。历史上黄河漕运兴盛,郑州、洛阳、开封、西安区域又长期处于我国政治中心,是国家物资的重要集疏中心。四是文化激荡,社会活跃。历朝历代的重大政治冲突和活动聚焦于此,形成了各种文化的不断碰撞和植入,使这一区域在古代一直保持了文化的先进性和引领性。

近代的郑州,由于国家政治中心转移,再加上长期战乱的影响,在中国的地位逐渐边缘化。但进入19世纪末,区位优势的不可替代性使郑州再次迎来重大发展机遇。1885年中法战争后,清政府着手发展铁路交通。时任湖广总督的张之洞力排众议,提出应首先修建从卢沟桥经河南到汉口的铁路,认为“豫、鄂居天下之腹,中原绾毂,胥出其涂。”有了这条铁路,可“东引淮、吴,南通湘、蜀”,由此可“经营全局”。张之洞在奏折中主张在“滩窄、岸坚、经流不改之处”建桥,建议选址在“邙山头”。清政府最后采纳了张之洞的意见,决定经郑州修建卢汉铁路,让历史再次眷顾郑州,成就了古老商都20世纪的复兴之路。

1906年4月1日,京汉铁路全线通车;汴洛铁路1904年动工、1909年竣工。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使郑州一跃成为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

1927年武汉政府北伐军占领郑州,新任河南省政府主席冯玉祥主导成立郑州市政筹备处,1928年3月,郑州正式建市。1948年10月24日,郑州解放,掀开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篇章。

新中国成立后的郑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期:一是1954年至改革开放前。1954年,省会从开封迁到郑州,使郑州再次成为了全省的政治中心。国家“一五”“二五”时期先后在郑州新建扩建了112家骨干企业,形成了郑州工业的基本框架。二是改革开放至1992年。借助改革开放的春风,郑州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到1992年底,郑州经济总量已由改革前1978年的20.3亿元增加到167.4亿元,增长8倍。三是1992年至“十一五”末。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改革开放步伐加快,郑州凭借着独特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煤电铝等产业为带动迅速发展壮大。生产总值继2003年跨过1000亿元后,2006年突破2000亿元,2008年突破3000亿元,2010年突破4000亿元,对区域发展的带动辐射作用日益显现。

回顾郑州的发展演变,先辈们薪火相传,创造了历史辉煌的、文明远扬的、底蕴深厚的郑州。同时,历史的跌宕起伏、社会实践的此起彼进、不同阶段的条件制约,也使郑州成了基础薄弱的郑州、任重道远的郑州。我们既完全可以为自己是中原人而自豪,又要清醒地看到历史垂青郑州的必然、赋予郑州的使命和现实面临的严峻挑战及艰巨任务。

 现在的郑州

 现在的郑州

2011年,郑州市十次党代会做出了“建设郑州都市区”的决策部署。围绕省委提出的要求,确定了“打造大枢纽、发展大物流、培育大产业,建设以国际商都为特征的国家中心城市”的“三大一中”战略定位,形成了坚持“一条路子”、抢抓“两大机遇”、突出“三大主体”工作、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的区域发展思路,制定并实施了郑州都市区三年行动计划,使郑州步入了新一轮跨越发展、转型发展、提速提质发展的建设新阶段。

坚持“一条路子”,就是贯彻省委、省政府“一个载体四个体系六大基础”战略部署,坚持走以产业集聚区和新型社区为载体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集约集聚内涵式”发展路子。这条路子,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发展方向,前提是不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路径是“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目标是建设“富强河南、文明河南、平安河南、美丽河南”。对于郑州来讲,这条路子具有科学性、唯一性和正确性。

抢抓“两大机遇”,就是抢抓中原经济区和航空港实验区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机遇,积极融入“一带一路”,以航空港实验区为统揽,着力推进“综合枢纽、功能载体、关务体制”三大建设,加快打造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集疏中心。

突出“三大主体”工作。2012年起,郑州明确了“三大主体”工作,即新型城镇化引领、现代产业体系构建和以网格为载体坚持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

新型城镇化引领方面,牢固树立“一个主体两个载体”三位一体的城乡统筹发展理念,突出“四个重点”,努力实现“四个合理”任务。

现代产业体系构建方面,贯彻省委、省政府建设先进制造业大省、高成长服务业大省、现代农业大省的部署,以科技为引领、以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两区”为载体,突出“一区一主业”,坚持走内涵发展与外延发展并重、集聚集群集约发展路子。

以网格化管理为载体依靠群众推进工作落实长效机制建设方面,按照“条块融合、职责明确、联动负责、逐级问责、网格覆盖”的原则,以乡(镇)办为单元划分三级网格,将乡(镇)办工作人员和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公职人员下沉网格,定岗定责定行为规范,筑起“三级网格、四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工作格局。

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对外开放方面,一手抓招商引资,瞄准国内外500强和行业前20强企业,突出国际影响力、国内辐射力、国内外资源整合力、自身高成长力的“四力”型项目,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力度;一手抓国际化营商环境打造,大力推进以“五单一网”为核心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以自贸区为标杆的“大通关”体制改革,完善承接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体制和功能。

创新驱动方面,围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重点实施“两个计划”、打造“两个链条”。

未来的郑州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以速度换档、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特征的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生产组织方式、生产要素供给模式、资源配置模式和宏观调控手段等都发生了趋势性变化。

有三大趋势需要引起注意:

第一,由空运主导的全球产业形态升级步伐正在加快。航空运输在全球物流体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世界贸易的40%是通过航空运输实现的。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大学教授卡萨达将这一轮以空运为主导的经济形态变革称为继海运、河运、铁路、公路之后的“第五次冲击波”。

第二,以互联网和自由贸易为特征的市场交易模式正在形成。依托互联网,生产和销售实现全球资源配置,出现了全球化的研发生产链条、供应链条和消费链条;自由贸易的诞生,不再有地区政策差异,全国市场统一。互联网和自由贸易时代,使郑州的发展与沿海地区处于同一起跑线,物流成本在市场竞争中的决定因素更加突出,区位优势将会凸显。

第三,我国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正在显著提升。“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把欧亚两个板块连成一体。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可以预见,一二十年后,中国必将成为世界中心。

三大趋势意味着全球空间进一步缩小,意味着全球贸易由以沿海城市为主向内陆纵深推进步伐的加快,意味着内陆城市有了全方位从事全球贸易、国际产业合作的条件,有了建设国际化城市、中心城市的时代机遇。

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国际化城市话语权的形成及强弱,既取决于其是否具有承接全球贸易的交通组织优势,也取决于其是否在不同发展阶段遵循规律适时完成了经济形态的演进变革,还取决于其所在区域在全球经济中的地位。

建立在空运、互联网、自由贸易基础上的新经贸组织模式,为具有内陆区位优势的郑州打开了接驳国际贸易的通道,使郑州有了成为区域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中枢节点和连通国内外市场进出港的重大历史机遇。

这一机遇,对郑州来讲是战略性的、历史性的。抓住了,郑州就有可能占领区域竞争的制高点和“摩天岭”,就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跨越发展,确立郑州和我省未来在国内外的地位。因此,“建设郑州现代化国际商都”,是省委、省政府站在全国、全省发展的战略高度对郑州的科学谋划,是遵循经济规律和城市发展规律、敏锐把握发展走势、依托区位优势打造河南竞争优势、以中心城市带动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决策,符合国际发展形势和国家政策导向,符合新常态下河南和郑州的发展实际,是时代赋予郑州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

为此,今后五年,郑州将以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主动作为,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坚持“一个统揽”,强化“两个引领”,加快构建“十大体系”。

坚持一个统揽:即以国际商都建设为统揽。各项工作都要围绕着国际商都规划的实施来谋划和推进。

强化两个引领:一是国际引领。二是智慧引领。

加快构建“十大体系”,即构建国际化现代化立体综合交通大枢纽体系,构建“买全球、卖全球”的大物流体系,构建智慧化、国际化、高端化的大产业支撑体系,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大都市城镇体系,构建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大开放体系,构建全民创业链、科技创新链、人才支撑链“三链融合”的大创新体系,构建自然之美、田园风貌、绿色低碳的大生态体系,构建以人为本、共建共享的大民生保障体系,构建具有国内外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的大文化体系,构建高质高效、公平正义、责任有序的大服务体系。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