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主页 > 巨匠之窗 >

巨匠之窗

清人的寿山石鉴品

时间:2019-05-30 09:22 作者:网络 来源:人民网 点击率:85



原标题:清人的寿山石鉴品

  编者按:寿山之石,南朝时期已成为雕刻石材,宋人赞其“柔而易攻”,开始跻身于印石之列。但其名重一时,并成为中国最重要的彩石之一,则肇始于明末,尤其是清代,不仅“价重苍璧兼黄琮”,士庶争相购取,寿山石还伫立于乾隆皇帝的案头,以为清供。亦东渡日本,成就了东瀛印学。

  清康熙“清宁之宝”寿山石印章

  中国嘉德2014春季拍卖会 成交价:2070万元

  此印石材选用的是寿山石中的“善伯石”,雕刻卧马钮,印文为篆书朱文“清宁之宝”四字。此印在故宫博物院存档的《清宫历朝印薮康熙册》中有著录。

  把玩“清宁之宝”,首先是印材材质灵透温润、宛若珠翠、纹理绛晕、有如珊瑚,是善伯石中的上品。寿山石有田、水、山坑之分。善伯属于山坑中的杜陵坑,产自月尾山西南,善伯洞又称“仙八洞”“仙伯洞”,善伯洞石质地微坚而带有韧性,晶莹脂润、蜡性较强、富有光泽。在清中期以前,山坑中的高山、芙蓉、善伯石与水坑中的鱼脑、桃花冻石,田坑中的田黄并没有明显的高低之分,只是其后,因将“田黄”与“皇帝”挂钩, 抬到了过高的地位。善伯洞少人开挖,故而传世的善伯洞石旧品十分罕见。

  佚名 达摩

  性灵

  寿山石既负盛名,但在清人眼中,寿山石的首要“品性”,并非质地、色彩或珍稀程度,而是山生水藏的孕育过程。汉代陆贾《新语》言:“天生万物,以地养之,圣人成之。”寿山石取自深山,视同珉(石之美者)类,“道”也好,“理”也罢,最高深的哲学追求与最理想的人生境界,皆法自然,又以案头之寿山石为表征。查慎行《寿山石歌》语:“山灵有知便合变顽矿,庶与鸿蒙混沌相始终。”并以寿山石雕琢了一件砚屏,浮雕出“潋滟水”“崔嵬峰”与“云千重”,赞其“天遣瑰宝”。黄任《寿山石》也认为其莹润如玉的特质,萃自然之灵性,“神骨每凝秋涧水,精华多射暮山虹”。郭柏苍《闽产录异》将其石质的纯润,归功于“山势委蛇,地脉深厚”,故“隆寒不泐”。“寿山”之名,本身亦有深意,“厚德合推仁者寿”。

  文质

  明清时期,对寿山石的评鉴已出现评价体系,如郭柏苍将其分为三品,第一品为“田石”,第二品系“水坑”,第三品为“山坑”,“连江黄”“都丞坑”等则是“伪田黄”。大多数人的见解只是只言片语,一是“莹洁如玉”,言其质地;二是五花五色,言其色泽;三是“柔而易攻”,言其镌刻。其中,又以色质所谈最多。寿山石之色质,或许最能引起清人的遐思,在稽古、博古之风下,成为各种美好事物的代名词。林直《寿山石》言“红如霞焰蒸,白如雪光皭。皎如月魄盈,澹如云影霩。如天蘸蔚蓝,如山耸孤削。”许旭《闽中纪略》则将种种宝石之美德皆归于寿山石,“赤者如琥珀,黄者如蜜蜡,白者如玉,如水晶,赤白间者如玛瑙”。何青芝《寿山石图章赋》直赞寿山石之文质,唯有寿山石的钟灵毓秀,才能配得上端溪之古砚,珊瑚之笔架,玳瑁之书床,“掩映图书,乍断云根之秀。色好配以丹砂,文新雕乎篆籀”。寿山石已成为文人书房之“标配”。

  尚工

  清人对寿山石之雕琢,大体上追求精雕细琢,毫厘必争,以至于“雕人睨视不敢琢,审曲面势争分毫”,并且“以兹剥削少生理,啜醨不过粕与糟”,在“最少干预”的原则下,详观玉料纹理、绺裂的走向等,如遇裂纹、纹理分明或浅深异色者,以形色配作人物、山水、花鸟。故宫博物院藏“慈禧太后御览之宝”,系寿山石巧做,石质本身并不理想,色彩暗沉,纹理或不似玉玺印材,工匠随形雕龙凤瑞兽,尤其是凤鸟盘踞印面顶端,将龙和麒麟揽于双翼之下,形成凤上龙下之气势。乾隆帝田黄三联玺,由一块完整的大田黄石雕刻而成,又三印相连,堪称清代寿山石雕的呕心沥血之作。民间的寿山石更为珍罕,常装以蜀漆匣,裹以吴锦囊,“偶陈案头间,如御诸姬姜”。

  余论

  今日所见古代寿山石作品,大多出自清人之手,经清人鉴藏,而流传至今,虽岁月流金,却一脉相承,关注的不只是纹理、雕饰和价值,更是蕴藉其中的源自秦汉或更早时代的石之精神。寿山石,山生水藏,洁清明朗,润泽而濡,磨而不磷,湼而不淄,天地所生,尽情为器,而至于“大道”。

  (作者供职于杭州博物馆)

 
责任编辑:刘海洋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